關于知識、內容付費的討論,從去年5月到現在,一直被熱烈討論著,但所謂的“知識付費”到底算不算“風口行業”?姬十三的回答是否定的:賽道已來,風口未至。
“賽道來了”是說大量的創業者殺進來了,過去一年知識付費的確非常火?!?strong>風口沒到”是指,它還沒有成為類似共享單車的大風口,連小風口也可能還沒到。判斷的標準在于:作為一個商業行業,頂級的投資機構還在觀望,行業規模到底有多大,還有不少的爭議。
其實“知識付費”這個詞它天然地催動每個人的神經。所以在發展之初、行業規模不大的時候,就讓天下英雄競折腰,我覺得這是領域的特性所決定的,他可能比其他互聯網行業,能對社會有更深遠的影響。
知識付費集中爆發的四個原因
去年5月15號分答上線,5月26號得到上線,6月初喜馬拉雅的“好好說話”上線,三個爆款很緊湊地上線。爆款意味著什么?爆款是行業的催化劑。 一聲驚雷,三個產品一夜成為爆款,極大引發了行業的想象力??萍济襟w有20多天的頭條都在聊這個行業,算是把這個行業想象的空間推到了極致。

第二點,大的背景是虛擬產品支付習慣的養成。

今天很多視頻網站開始賣會員,付費的機率都在急遽地上升,所以人們為虛擬物品支付的習慣在過去幾年被極大地養成,這是推動知識付費的一個大背景。商業環境的變化,大家更能接受付費內容、活動。三年前我們辦個活動張口要錢都不好意思,現在一個活動票賣得貴證明很牛。

 第三點,中文免費內容糞坑化。
一開始互聯網信息是沒有被很好篩選的,我們曾經通過社交篩選內容,現在是今日頭條的算法。但是我們現在加了太多人,微博上充斥著營銷號,社交的篩選機制失靈了。免費內容本身無法獲利,因此算法和社交就會給你推廣告、標題黨,很多內容已經沒法看了,這是中文內容的糞坑化。
我今年慢慢意識到,付費也能看作是一種新的信息分發、篩選方式。
如果你愿意陷入到免費內容糞坑里,那沒辦法。但凡你時間上的緊張,有一些資源上的需求,今天付費內容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付費意味著用戶跟內容供給者之間建立了契約關系,未來一年要供給我優質的內容,不許在里面加水貨,不許加廣告,不許斷更。比起算法和社交邏輯,這種契約關系其實是很強的。
所以其他平臺越是推送糞坑化的內容,信息流大戰打得越厲害,對高質量內容有追求就會轉向付費,知識付費的機會就越大。 

第四點,KOL的變現需求和網紅的焦慮。

前三年,大量的淘寶網紅、微博等社交媒體網紅們開始利用平臺賺錢,對其他人是有催化作用的。知識分子在想我是不是也可以賺錢?這種心理有感染效果,正好說整個行業和環境到了一個大家談錢很自然的時候。

大環境和心理環境的變遷,讓我覺得很知識付費越來越有可能。


知識付費的三枚火種 付費就是用腳投票,這個人不行我們就離開他。 知識付費行業的知識是什么?我定義了一個詞叫終身教育業,知識付費的本質和今天的行業本質,其實是教育、出版、傳媒這三個行業提供的舊產品不能滿足當下知識更新的需要。
而任何產品形態不是憑空而來的,有三個形態是現在知識付費產品的先驅。 濃縮書的演變 今天已經很少有人把一本書讀完,不少暢銷書作者只有五十頁的干貨,但他要寫成三百頁才能夠出版。但三百頁的書就是過去一個知識產品包裝的方式,這其實是非常不合理的。為什么不把書中三百頁當中的真正的五十頁拿出來賣掉?所以就有人發明濃縮書。本質上羅輯思維的視頻也是做的這件事,就是把其中最覺得跟當下大眾人們的生活相關聯的場景拿出來賣給大家,誰講得更好,誰就更有價值。 慕課MOOC MOOC在四年之前非?;?,對MOOC的鼓吹一點不亞于今天對知識付費的鼓吹,《時代周刊》的封面報道說MOOC正在推翻大學的圍墻,果殼也參與其中做了不少事情。現在回想起來,MOOC其實是用教育行業的方式去,對終身學習給出的一次產品嘗試。知識付費是這個時代的知識公司,對終身學習的一個產品探索。
重新發現音頻的價值 音頻是很有趣的事,音頻的行業大戰,最后可能喜馬拉雅勝出,當時我相信音頻只是作為音頻本身而存在的。 為什么知識付費都是音頻?是因為音頻的生產相對來講成本折中。是對顏值完全沒有要求,不會見光死。是音頻是一個完整的交付物,得從頭開始,不容易從中間進入或者離開。是具有陪伴性。 是能比文字更好傳遞人格,有情緒在里面。是對標物偏向教育而不是媒體,用戶更愿意付費。
知識付費是新物種,目前都是1.0
今天很多產品都帶有過去產品的影子,但是它本質上是一個新的物種。它正在重新洗牌教育、出版、傳媒三個行業,將來還有可能去裹挾更多領域,比方說咨詢,以及今天各位聊到的一些垂直行業。我的觀點是要用一個新物種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事情,而不是簡單地給它貼上舊的標簽。
比如,實時直播的產品形態我認為是一個工具,很難成為一個付費內容的平臺。實時的內容難以把控,直播的內容難以成為產品重復學習。不然就是實現準備的念稿子,那是偽直播。
今天所有付費產品我覺得都是1.0,各個公司的產品都長得不一樣。如果大家都認為找到了一個終極的產品模式,不到三個月,最多半年,所有公司的產品都會長一個樣。你看其他行業都是這樣的,比如打車。
人才的迅速洗牌,未來是知識經濟 
作為新物種產品,它應該具有哪些特征呢?我覺得或多或少都需要考慮這幾個方面。
第一,是你必須要用到KOL,這場戰我覺得無名小輩,或者說在其他領域沒有被承認的人物,是很難成為供給者的。 第二,既然你要用到KOL,那么KOL時間的分配和性價比作為一端,另一端是用戶的獲取和預期,這兩個的平衡如何去把握?最難的是你的產品還會面臨各種競爭,不是孤立地考慮你的產品,而是產品的解決方案要放在一個充分被競爭的大環境當中去被考量,這個事情的難度就會變得愈加大。 第三,你用什么樣的顆粒度和標準化來保障你的產品,使得兩端的平衡性、可預期相對來講可信。整個來講所有的解決方案都會圍繞這幾點展開,這就是大的方向。
未來產品會迅速洗牌,人也會迅速洗牌。今天或多或少大家會看到行業里有很多水貨,因為行業剛開始,有的平臺選擇賺快錢。但是如果這個行業的利潤比出版、教育和創業更高的話,人的洗牌就不可避免,更好的人就會進來。如果整個領域還很熱的話,更好的知識供給者就會進來。
其實,我們把行業定義為“知識付費”其實非常不恰當,邏輯上不成立。但這個詞天然帶有一定的矛盾性,當我們用“知識”、“付費”這兩個看起來對立和矛盾的兩個單詞放一起的時候,人們就愿意天然地爭議它。未來我希望它變成知識經濟,這是行業真正能夠去勃發的時候。